扭秧歌文化主題人物銅雕塑鑄造
提到扭秧歌,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?其實扭秧歌,是我國北方民間喜聞樂見、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,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。它源于農事活動。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勞動中,把勞動期間的吟唱、奔跳、行走等動作結合起來,巧妙地揉合了陜北民間一些習俗、祭祀等活動,形成了最初的秧歌。因為具有歷史性的文化,所以我們現在同樣會看到很多扭秧歌的人物雕塑。我們一同去詳細了解一下“秧歌”文化吧!
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。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,起源于農業生產勞動。每年春耕時,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,一起到田里插秧,一人敲起了大鼓,鼓聲一響,“群歌競作,彌日不絕”,稱之為“秧歌”。之后逢年過節,城鄉都會組織秧歌隊,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,比歌賽舞,熱鬧非凡。
這種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。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,手持扇子、手帕或彩綢等起舞。在表演形式上,開始和結束為大場,中間穿插小場。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,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、小戲,有的地區將高蹺、旱船、竹馬燈、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”
在陜北,鬧秧歌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,成為鬧新春以及城鄉群眾休息娛樂的重要活動。春節期間的秧歌氣勢宏大,成大規模,一般前有彩車,主要宣傳一個縣或者一個單位的工作成績等,把安塞腰鼓、陜北嗩吶、各類鼓等都列入陜北秧歌,排練成整整齊齊的方正以及根據當年的情況裝扮一些吉祥物、幸運物等。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。
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,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。清代吳錫麟《新年雜詠抄》載:“秧歌,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”。“秧歌”的起源,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、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,為了減輕面朝黃土,背朝天的勞作之苦,所以唱歌曲,漸漸就形成了秧歌;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“秧歌”起源于抗洪斗爭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人物雕塑的用途
-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廣場毛主席雕像。--人物銅雕
- 正義女神雕塑|手握天平利劍的正義女
- 大型徐若木銅像發貨了
- 孔子像擺放在哪合適?
- 孔子雕塑手勢的意義及對于師生的一些啟發動作的代表意義
- 鑄銅艱苦歲月雕塑背后的故事
- 鑄銅周恩來銅像在南開大學新校區落成
- 孔子雕塑擺放位置?孔子像擺放在哪合適?
- 高三米自由女神像安裝在山東萊陽